第127章鴻門宴
南隋252年七月,時值盛夏,太子鳳卓德行有虧,廢,禁于東宮。
七月的天正是熱鬧的天,白日裏天朗氣清,夜來月明星稀,算得是個好時候。惠王府,也是如日中天。
自太子被廢,朝廷局勢大變,太子黨群龍無首,不少倒戈傾向惠王。便是這幾日,惠王府的門檻就未曾歇息。
有人提了厚禮上門拜訪,惠王不受,腦子轉得快的便轉向雲裳,雲裳同是不受,如此拒絕得多了,他們倒也想出其他法子。
此刻,雲裳唉聲看着散了一桌的請帖,真不知該如何回絕。
請帖五花八門,有在七八月還賞花的,也有游湖作樂的,送帖之人更是亂七八糟,沒個套數。
雲裳揉揉頭,讓青兒從中選出些不好回絕的,再讓她看看。
最後,雲裳留下宮中魏後一帖、宮外兩帖,其餘皆是推了不去。
青兒替她收拾好請柬,不由問道,“小姐,您為何不全拒了得了,何故擇了三封,外面的人指不定又有什麽閑言碎語。”
閑言碎語,都是些閑得無聊的人在那自顧自說自話,她們整日裏無事可做,便盯着那些風口浪尖上的人物,稍有些動靜,便使勁扒着不肯松口。
請帖若是全拒,她的說你自視甚高,清傲孤絕,瞧不起燕京城中其餘貴婦。
你若是來者不拒,她又得把長袖善舞,善于鑽營,心機深沉的名頭強加于你身上。
因此,還不如撿幾封自己感興趣的,縱是留下口舌,也有真性情做擋箭牌。
其實,真正讓她感到為難的,還是魏後的請帖。
太子被廢,又在朝上說出一番似是而非的話,不免讓人聯系到是否與惠王府脫不了幹系,也無論事情真假如何,這個梁子算是結得碩大。
此番赴宴,比之鴻門宴也是差不離。
雲裳至宮中之時,才瞬時發覺,這比鴻門宴還要可怖。
因說是宴,卻只有她一外人,其餘皆是魏後宮中宮外親近之人。
雲裳斂神,舉步上前行禮,規規矩矩福身,魏後不發話,她便穩穩當當在那保持姿勢,面色坦然不帶難色。
宮殿輝煌,宮牆鋪金,流光溢彩,壁畫滿堂,青白玉磚,琉璃燈盞,金絲賬幔,恍若神跡。
殿內的金光太刺眼,雲裳雙目微阖,卻無其餘表情。
魏後端坐在上,好生打量着這位惠王妃,眼看着是眉眼清秀的嬌弱女子,私下,卻比男子更殺伐果決。
無所證據,不表明無人可知她做的那些事,可惜啊,當初不知她有這般能力,不然将她賜給卓兒該是多好。
那般,她的太子,也不會孤零零一人待在那空寂的殿宇內,誰說太子是被廢于弑兄?其實不然,他是落入一個巨大的漩渦,作甚都是錯,做錯的都被戳破,真是好巧啊。
他們讓太子給世人留下極惡的印象,而在最後重重一擊,病來如山倒,勢去何嘗不一樣。不過是轉眼的功夫,他的卓兒,便什麽也沒了。
魏後看着殿下的人想了甚多,最後輕輕嘆口氣,“起來吧,惠王妃自個兒找位置坐下。”
雲裳這才起來,擡眼望去,座上之人眉目慘然,與之往日的端莊威嚴,甚是不同。
尋了個不遠不近的座位,她不親近,也不能太過疏離,至少表面上,她們是君臣,是婆媳。
“惠王妃,哀家今日尋你來,是想問問那日太子是如何魔怔了,竟做出那樣的事來,你将當日的情況說說,哀家也好知道如何對太子下藥。”
直至今日,魏後話裏話外也不覺得太子是故意而為之,她的兒子她最是了解,随時沖動卻也不乏聰慧,他能在太子之位上安然無恙待了十幾年,靠的不僅僅是她與皇上的寵愛護。
雲裳猜着今日是場鴻門宴,卻不娘魏後如此直接,便是秀眉微蹙道,“回禀母後,那日……太子卻是沖動了。”
“因着大理寺一名婢女,聽太子說是中了她什麽手段,太子心疑那婢女是王爺的人,但這又是萬萬不可能的。”
“王爺與太子好生解釋,後頭兩人起了争執,太子卻是執意不信,王爺出口傷人也是不對,因此才有太子拔劍怒刺之舉。”
魏後點點頭,面色沉沉,心頭卻是不屑。這口供對得也太好了些,嘴巴都是嚴嚴實實除此之外再說不出其他的的話。
聽起來是不偏不倚,只是出口傷人與拔劍傷人又怎可同性質而處之?
魏後把盞掩面,低垂的睫遮蓋住眼裏地神色。
過了會兒,她放下茶盞,似輕聲自語,“哦~原來如此。”
雲裳緘默不語,眉眼安然,端端坐在那,一問一答,再不多說其他話。
随後魏後又與她唠了些家常話,雲裳婉拒留下用膳,出了鳳華宮門,準備徑直離開趕往惠王府,還不至宮門,卻被一濃眉大眼的太監攔住。
“惠王妃您請稍等,太子這兒有請~”看起來是濃眉大眼,嗓音同雲裳太監一般,尖利刺耳。
雲裳皺眉,打量了太監幾眼,頓了會兒才道,“帶路吧。”
東宮乃太子居所,原本是熱鬧的,除太子妃以外,宮中還有兩名側妃,良媛良娣各兩名,其下還有奉儀三名。
自上次出宮立府後,各側室也跟着出了府,現在的東宮形同虛設,因是禁锢,側室們也不用回東宮,宮裏便只剩兩名宮女,兩名太監侍候。
現下進這裏,卻是冷清,寂靜,橫梁上龍鳳盤旋,紅牆金瓦,尊貴與奢華不變,只是宮殿內的人,不再是高貴無二,他只是前太子。
牆倒衆人推,破鼓萬人捶,世事向來凄涼無情。
雲裳進入殿內,那人倚窗而望,三千黑絲,盡收眼底,紅k木窗,他一襲純白中衣,許是外衫單薄,他看起來清減不少。
但縱是這般光景之下,他仍是矜貴,不見半分狼狽與不堪,脊梁骨,許是永久戳不彎的。
雲裳無來由地,有些心虛,她想起,許久未去參佛誦經了,心頭的應有的波濤洶湧,在平靜的表面下醞釀。
此刻,傾瀉奔湧而出。